最近的华为Mate60 Pro火出了圈儿,而伴随着华为手机业务的王者归来,华为在汽车领域的表现却略显落寞。
近期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传出又一轮人事变动,有着余大嘴之称的余承东将卸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业务CEO,转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业务董事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典型的明升暗降,而接任余承东原本位置的则是原华为光产品线总裁靳玉志。那么华为的本次人事调动有何玄机?华为的造车愿景是否遥遥无期了呢?下面让我们详细解析一下。
余大嘴明升暗降
最近华为手机业务又有突破,再结合本轮人事变动,外界理所当然的猜测余承东未来的工作重心极有可能转向手机旧业。根据内部人员表示,余承东的本次职务变动是基于当前业务所做出的正常调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业务不会出现变化。此外余承东接下来会将一些精力放到手机板块上,但也会继续兼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
可现实摆在面前,余承东的本次人事调动显然是明升暗降,有人或许会说,董事长的位置要比CEO更高,明明是升官,为何是暗降呢?其实在商业公司里CEO是掌握实权的存在,董事长往往只是虚职,而且华为目前最高的领导人是轮值董事长,管理权核心仍然是CEO(以前便被称为轮值CEO)。与此同时,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属于公司内部的一级部门,可直接向华为董事会汇报工作,并不由董事长直接负责。由此来看,余承东已经让出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业务的实际掌控权。
华为究竟要不要造车?
一直以来华为到底是走供应商路线还是整车路线存在较大争议,从去年开始,华为便对外承诺永远不会制造整车,然而这一说法却影响了很多消费者的购车决策,毕竟买问界等品牌产品的消费者很大程度上是冲着所谓的“含华量”去的。
华为的宣言一出,导致问界的销量一路下滑,为了止住颓势,在今年3月份余承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便是将AITO问界改为HUAWEI问界,效果立竿见影,转月问界的销量就有了提升,但是后来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余承东被华为高层约谈,只得再次强调不会碰整车业务。
从华为现在的位置来看,它扮演着帮助车企造车的辅助角色,也就是供应商的身份。而当前华为帮助车企造车主要有三大板块,其一是零部件供应商,用传统Tier 1和Tier2的身份向车企售卖零部件和技术方案;其二是HI 模式,为车企提供智能驾驶软硬件;其三则是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鸿蒙座舱+华为智选模式)。从当前的局势来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业务是表现相对较好的一个,不过依旧处于巨额亏损阶段。
根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年底,华为已经上市了30多款智能汽车零部件,累计发货近200万套部件,其中包含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算力平台,AR-HUD等产品与解决方案。而且2022年中,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业务的营收为20.77亿元。从这些数据来看,该板块的表现还过得去,但考虑到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业务成立以来已先后投入了超过30亿美元,部门员工近万人,两相对比该板块现如今所取得的成绩确实很寒酸,甚至说烧钱也不为过。就连余承东也不得不承认,汽车BU是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
华为与伙伴们还好吗?
华为迟迟不肯亲自下场造车自有它的理由,以及针对当下的考量,但是从华为合作伙伴的销量表现来看,它们无疑都是相当惨淡的存在。其中AITO问界今年1~8月份的累计销量成绩仅为3万台出头,而极狐1~8月份的销量则为1.2万台左右,作为对比,理想汽车的单月销量已突破3万台,1-8月份累计销量超14万台。华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与自己沾边的车企确实都卖的不好,甚至生存状况都有些危险,正处于ICU急救状态。
在通讯领域,华为确实有实力,但是在造车领域,华为只能是后继者。如今的新能源车行业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未来的淘汰率只会越来越高,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20余家造车新势力暴雷倒闭,最后也可能正如余承东所说,新能源车领域只会有不超过5家车企存活。随着汽车相关业务的持续亏损,华为恐怕没有那么足的耐心等待汽车板块成长。
车叔总结
在最近几年,跨界造车仿佛成为了潮流,但是造车却是无底洞,处于行业头部的蔚小理从上市至今每家都亏损了几百亿元,而且距离全面盈利还相当遥远,一家家暴雷倒闭的造车新势力已展现了血的教训,但是依旧不能阻挡后来者的前赴后继。在我看来,一年营收保底几千亿的华为可以往里砸钱,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拥有这样的财力,现如今跨界造车已经处于“红海”状态,大家都有些上头,在这里我们还是奉劝圈外人不要轻易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