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破解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
编者按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心系国是、情牵民生,即将在2023年全国两会交出一份份履职答卷。本报特邀代表委员聚焦交通、教育、就业、养老、医药等热点民生话题,与网友展开对话,分享他们在调研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回应公众关切、提出对策建议。
【民生话题】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矫 阳
对话嘉宾:张天任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
蒙媛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四川广安供电公司五级职员
江浩然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新能源汽车因绿色环保,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最新公布的我国新车销量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占比由2021年的1/8增至2022年的1/4。
然而,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缩水、公共充电桩少,尤其是居住小区及工作地点充电桩稀缺等现实问题,困扰着不少车主。
“里程焦虑”正成为新热词。如何破解“里程焦虑”?一起听听代表委员们的真知灼见。
充电桩建设速度应适当超前
网友@丁先生:春节返程期间,因充电桩数量有限,好不容易找到充电桩,很多时候又要排队,而且充电时间漫长,真令人头疼。如何解决充电桩少、充电时间长的问题?
张天任代表:造成新能源汽车车主“里程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充电桩、充电站等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二是电池的续航里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22年新能源汽车呈爆发式增长,对充电设施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显然,公共充电设施的建设速度慢了半拍,造成了结构性的供需矛盾,这一矛盾在节假日表现得更明显。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1月份联合印发通知,要求新增公共充电桩(标准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标准车)比例力争达到1∶1;加快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自动充电、快速换电等新型充换电技术应用。
不过,这一政策主要解决的是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而私家车数量更庞大,对充电设施的需求也更多。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各级部门高度重视,确保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适当超前,至少要与新能源私家车的增长保持相同比例。
蒙媛代表:在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做好规划引导,加快建立省级统筹指导、地市具体实施的责任体系,以区县为基本单元,编制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并做好与城市用地、电网、交通、市政等规划的有序衔接,保障建设所需条件。
加快充电技术标准升级
网友@知竹长乐:怎么利用新技术实现快速充电?如何解决非充电车占车位问题?
张天任代表:要通过科技研发,研制出续航里程更长、安全性更高、更能适应各类气候条件的电池,大力发展快充技术。
商业模式创新也非常重要。在现有快充技术取得突破前,通过统一电池规格,实现电池的可租、可换、可升级等配套服务,实现车、电分离的“共享换电”或许是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充换电难题的一个方案。
蒙媛代表:我认为加快充电技术标准升级也是解决续航里程不足的重要手段。充电技术标准升级可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由科研机构牵头承揽项目,加强充电技术创新,研制新一代适应性更强的充电设备,强化充电安全信息防护,研究充电设备认证统一编码。
我建议,组织开展车网互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加强汽车与能源行业协同,加快标准制修订,尽快出台与超过千公里续航里程的纯电动汽车相匹配的成熟技术规范,让车辆的行驶速度与安全性实现双提升。
我认为,最优最长远的解决办法仍是大规模增加充电桩,同时提高充电标准,建议制定车网互动标准体系,支撑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以适应新能源汽车高电压、大电流快充的新要求。
对反映强烈的非充电车占车位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要研究收取惩罚性停车费、纳入诚信记录等措施,治理非充电车辆占位,充分发挥存量充电设施保障作用。
将充电桩加速升级为充电网
网友@迈迈:对于占比80%左右的私家车,如何解决社区和工作地点充电难的问题?
江浩然委员:其实,充电桩原理较为简单,就是通过简单的单向充电插头把电充到新能源汽车里。但充电网是双向的,是“设备层、控制层、能源层、数据层”深度融合的智能充电系统,能够避免对电网造成冲击,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具体来说,私家车可以作为储能设施,利用电池的富余容量和富余寿命做储能,参与电网的“削峰填谷”,以智能平衡电力系统,推动绿电消纳和碳中和。充电网能够把一个区域内多台新能源汽车链接成一个局域网络,同车辆、电池、能源、用户进行实时深度交互,根据电网负荷情况对充电过程进行智能管控和调度,避免对电网造成冲击,同时保障用户的充电安全。
对此,我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快升级为充电网。编制国家级充电网建设发展顶层文件,优化充电网技术路线和产品体系,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电产业规模化发展。
根据产业实际发展需求,要积极引进头部充电运营企业,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小区充电网、园区充电网、公交充电网、物流充电网等充电基础设施。同时要强化组织引导,支持头部充电运营企业参与城市充电网建设。要与头部充电运营企业、车企等建立充电安全信息互动机制,加强充电网与电网的互动协同,实现区域甚至全国“一张网”,帮助车主实现低谷充电、开车满电,消除“里程焦虑”和充电速度焦虑。
当然,以上措施需建立完善考评体系并加强安全监管。推动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保障充电设施实建实用,避免“建而不用”“建而不实用”造成的土地、资金和电力的浪费;强化“统建统管”“运营商管安全”等理念,加大对充电运营企业的监管力度,压实充电安全主体责任,促进安全用车、安全充电。